超大城市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当前,以北京为代表的超大城市建设,正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变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物质空间建造转变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立足新发展阶段,超大城市建设需在全力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其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基础上,以综合管廊技术激活地下空间新动能,以“减三危”行动筑牢超大城市建设安全防线,以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硬基建”与“软治理”深度耦合,为超大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制度性变革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这为超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地下综合管廊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载体,具有多重优势。
传统市政管线多以直埋方式布设,管线扩容、改造导致道路反复开挖,妨碍了道路交互与通行正常运行。应用地下综合管廊可将原来的开放式施工转移到地下盾构施工一次进行,从根本上解决市政管线布设、扩容、维修等对道路的反复开挖问题,确保道路交互与通行畅通。
管线廊内集中敷设,便于管线集中统筹管理,可通过应用巡检机器人、传感器等智慧化手段加强管线维护,提高运维效率,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和消除隐患,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
将各类管线及附属设施和地面架空线缆全部纳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可以有效集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减少空间浪费,发挥城市空间最大作用。
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入廊机制的科学建立,一般会使后期长期投资收益巨大,且能够吸引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可避免多种管线重复挖方填方,社会效益显著;方便管线巡检维修,降低运行损失和运维成本;减少管线施工引起的交通堵塞、管线安全事故等间接损失,具有长期投资效益优势。
严格相关项目审批,明确要求已建地下综合管廊沿线的新建管线原则上全部付费入廊;对地下综合管廊沿线的未入廊管线,原则上不再批准采用原方式改造和维修,实现“应进尽进”,解决“入廊难”问题。
完善综合管廊有偿使用制度,明确费用标准,对建设资金分担、产权有偿使用等核心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保障入廊单位权益;给予入廊建设项目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解决“收费难”问题。
广泛吸引社会资本、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解决“融资难”问题,实现管廊可持续运营和长远发展。
突出各管线公司利益协调,突出各专业管线统筹,突出各系统综合集成,成立专业化综合管廊建设运营管理公司。
当前,建筑施工已成为超大城市安全生产治本攻坚重点领域之一。我们要增强红线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施工现场危大工程、危险作业、危险源“三危”管控,从“减三危”入手,提升建筑业本质安全水平,牢牢守住城市建设安全生产底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发展模块化建筑,推“高空”转“地面”,大幅度减少高度超限危大工程,避免高坠风险;推“室外”转“室内”,大量建筑工人从施工现场转移至生产工厂,减少露天作业风险;推“大空间”转“小模块”,减少施工现场高大空间施工作业,消除高支模支撑和脚手架工程等风险;推“大荷载”转“小荷载”,避免施工现场大面积浇筑混凝土,消除施工重载风险。完善危大、超规模、技术复杂、“四新”等工程专家论证制度,确保工程安全可控。
在防水施工中推广不动火作业的满粘防水作业技术,既减少动火作业风险,又通过满粘锁定串水,提升防水效能。减少电焊施工作业,推广铆接、栓接形式等,避免动火作业风险。加强智能化安全研发技术推广,实施“自动化换人、智能化减人”,消除危险作业重大隐患。
危化品主管部门要牵头推广易挥发性危化品的生产、使用、运输全链条闭合治理。强化施工现场危化品使用管理,督促有关企业、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定危化品操作规程,建立危化品分类与标识系统,控制危化品应用限制范围与数量,完善提示、检测、监测、监控工作,对危险源实施人防、物防、技防等重点管控,做到特批专管、持证上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大力提升建筑业治理效能,不断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议超大城市从以下5方面发力。
坚持系统原则,用“大安全”统筹施工安全、环保等各项工作,实现掌控全局、综合治理;用“大建设”统筹规建管,各行业有机配合,提升建设效能;以城市韧性建设抵御风险;用新基建为智慧治理提供强力支撑。坚持依法治理,依法开展风险评价,加强风险源识别,实施风险分级管控,聚焦风险治理引入社会保险。坚持激励竞争,用激励明方向、出动力、追一流,用竞争远离红线,实现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坚持公开透明,“开放”搞建设,落实样板引领,实行工地开放日,善用社会专家弥补专业不足。坚持信用治理,构建以“大安全”为核心的信用体系,用信用引领和推动人和企业责任落实。
推责任落实,建立企业安全质量治理状况测评机制,以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推知己知彼,建设、施工、监理分别开展项目安全质量治理状况测评,了解全市项目、企业、注册的人员安全质量治理状况。推同台竞争,治理好的供大家学习,对差的进行批评和惩戒,测评结果和招投标挂钩,构建“让今天的表现决定明天的市场”的竞争机制和“领跑者”制度。推精准治理,在掌控全局的基础上各方进行动态精准治理,实现政府治理“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党建引领,党支部建在施工现场,破除合同关系构建的“冷冰冰”“硬邦邦”管理模式,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搭建有温度、有感情的施工治理体系。落实责任,建筑设计企业落实安全质量治理首要责任,确保治理投入合理有效,科学安排工期,充分的发挥监理作用;设计单位科学设计,开展设计风险评估、提示,加强现场服务指导;实施工程单位抓好现场本质安全,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从“要我安全”转为“我要安全”。有效制衡,筑牢建设、施工、监理“铁三角”治理体系,建立分工合作、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协同治理体系。精准治理,根据治理测评结果,企业认清治理水平和差距,对落后的项目和存在的问题精准治理。勇争一流,向标杆看齐,形成“你追我赶、追求一流”的局面,以首善标准实现全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应用新信息技术提升治理效能,以创建智慧工地入手,实现“智慧治理、智慧创安、智慧提质、智慧增绿、智慧创卫、智能建造”,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建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数字政府建设,通过“互联网+”,实现减环节、串改并、无纸化、程序化、规范化、一站化、菜单化、联动化、差别化、承诺化、公开化、互动化、考核化、便捷化治理效能提升,构建“制度+平台+风险分级治理+企业评估+菜单服务+承诺担责+信用管理+工作公示”治理体系。
市场和现场联动,以总包合同为“主干”的“合同树”,信息共享至各监管部门及主体用于现场治理,现场治理信息对接招投标进行市场准入和资质治理。信用和治理联动,市场主体安全质量治理测评状况、执法情况等生产信用信息用于政府精准治理。激励和执法联动,对企业治理表现好的进行表扬,赢得更大发展市场;对企业治理表现不好的加强监管执法。把握全局和突出重点联动,掌控治理全局,抓两头带中间,实施精准治理和整体提升。建和管联动,建设信息与业主、物业服务企业、居委会等相关方共享,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治理。共建、共享和共治联动,以共建、共享和共治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既是机遇亦是挑战。需要以创新为驱动、以安全为基石、以治理现代化为支撑,在综合管廊建设、“减三危”行动、政企协同等领域持续突破,方能走出一条集约高效、韧性安全、智慧包容的超大城市发展新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城市样本。
近日,辽宁省鞍山市城市管理局推出的“鞍废清”建筑垃圾收运处置监管平台,在立山区和高新区率先试运行。
福全村被吉龙山、慕山等蜿蜒环抱,群山成为福全村与外界间的天然屏障。村落东临台湾海峡、北接深沪湾、南连围头村,优越的地理优势也可当作往来船只的避风港。因位于海外贸易和东南海防的要冲,在南宋时期,福全村就已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大商港。
福顺里片区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改造前,小区安全风险高、居住环境差、公共空间少、院落管理弱等问题凸显。2022年,锦江区启动城市更新工作,形成了福顺里片区“四讲四重”治理更新模式。
项目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中部,占地34.46公顷,区域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2处、区级文保单位17处、有价值院落37处。2020年以来,借鉴共生院模式,以点带面打造1000平方米的“京西百变院子”成为模式口市民会客厅,街区风貌得到非常明显提升。
连日来,山西省运城市开展市政设施“焕新”行动,通过精细化检查和维护城市道路、排水设施等,让城市“面子”更靓、“里子”更实。
近日,海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海南省城乡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5-2035年)》。
健全治理体系 加强全过程管理 加快建立建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全国城市建筑垃圾治理工作现场会在广州召开
上一篇: 嫩芽防封网址永不翻车(2024已更新)最新版别 - IOS安卓通用版 下一篇: 中建海峡获得用于地下室预铺反粘防水面的后浇带侧模设备专利可以下降施工要求操作快捷